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三个月拿下字节投资阿里大厂里走出一匹 AR 黑马
今年双十一,抖音上有一位虚拟数字人备受关注。她总是佩戴着一副时尚感颇强的 AR 眼镜,展示着自己在未来世界的科幻生活。
这就是李未可,一位来自 未来世界 的科幻代言人。而打造她的公司,正是同名企业,国内 AR 创企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
2021 年 10 月,李未可科技发布了首款虚拟数字人 李未可 ,目前虚拟数字人李未可全网粉丝量已经达到 190 万。三个月后,2022 年 1 月,李未可科技拿到了字节跳动的融资,投资后字节跳动持股 20%。
今年 10 月,他们还推出了自家首款消费级双目 AR 眼镜 Meta Lens S1 系列。
与其他 AR 眼镜的设计不同,Meta Lens S1 系列 AR 眼镜抛弃了常见的 AR 眼镜墨镜风,而选择了具有更强科幻感的外观设计,辨识度较强。
让 AR 眼镜能够走出室内 ,是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打造的这款 AR 眼镜的初心之一。
李未可科技这款 AR 眼镜有什么独特之处?李未可科技又是靠什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拿下了字节跳动的融资?曾担任天猫精灵的主要负责人,茹忆又是如何踏入 AR 眼镜赛道的?
智东西硬创先锋栏目,深入挖掘硬科技创新创业先锋人物。今天智东西对话从互联网大厂中走出的杭州李未可科技的创始人茹忆,联合创始人李恬,解开这家 AR 创企背后的故事。
今年秋天,消费级 AR 眼镜迎来一波爆发热潮,新品接连不断。在新品背后,我们也能看出各家 AR 眼镜厂商对 AR 眼镜的思考不同。有的认为 AR 眼镜更适合娱乐影音场景,有的认为 AR 眼镜可以帮助少数群体更好的看待世界。
而茹忆认为 AR 眼镜在户外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我们希望能让 AR 眼镜走出室内,并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帮助 。
疫情之下,人们更加喜爱亲近大自然。在户外,你如果拥有一副 AR 眼镜,就可以实时拍摄第一视角的视频,并且及时分享。你还可以不用拿出手机,就能直接接听电话或者回复消息。同时,AR 眼镜本身还是一副时尚的太阳镜,正所谓一举多得。
该款 AR 眼镜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打造了 Binoculars 双目 AR 显示系统,实现 AR 眼镜领域首次将 Micro LED 光机规模化量产。
据茹忆透露,为了让 AR 眼镜更轻一点,更像一幅正常的眼镜,他们下了不少功夫。
研发团队不但采用了 单机双目 技术方案,让一个微型显示器的画面可以投射到两块镜片,而且还将光波导的厚度从 0.75mm 降低至 0.5mm 等方式,最终让整体的重量降低了 23%。
同时,BOB他们选择了与国内 MicroLED 微显示器企业 JBD 合作,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 Micro LED 光机,重量仅为 0.6g,但其最大亮度可以达到 300 万 nit。
src=对于衍射光波导的方案,光机亮度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将会影响 AR 眼镜屏幕的显示效果。当然,Meta Lens AR 眼镜也逃不掉衍射波导方案所带来的色彩局限性。目前,该款 AR 眼镜仍是以绿色为主。
Meta Lens AR 眼镜还拥有心率检测功能。这也是 AR 眼镜厂商率先向着健康领域走出的一步探索。该设备另一大亮点则是与其内置的虚拟数字人零下、小柯交互。虚拟数字人也是李未可科技重要的业务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虚拟数字人让更多用户了解到李未可科技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也通过虚拟人和我们的用户建立更多联系。李未可科技品牌负责人李恬说道。
当你骑在半路上,可以说: 小柯,帮我推进一条附近的骑行路线。 虚拟人小柯就会为你选择附近最好玩的一条骑行路线,简述该路线的主要方向,并为你提供导航。据李恬介绍,后期小柯和零下将在虚拟人交互上,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惊喜。
src=骑行运动,可谓是当下最热门的运动之一,北京、杭州等几条人们骑行赛道周末常常人满为患。而抓住户外运动的李未可科技无疑也是试图抓住健身运动热的潮流。
2021 年 10 月 15 日,李未可科技正式成立。BOB而在短短两个月后,李未可科技就拿下了字节跳动的投资,投资后字节跳动持股 20%。
回忆起这笔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投资,茹忆认为李未可科技在技术路线、团队组成以及品牌打法颇具优势。
目前,李未可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超过 50%,并且其研发团队内含多位技术大将。
这其中,有十年 AR 领域算法经验的算法专家的古鉴,曾负责天猫精灵硬件创始人的孟京生,曾任阿里高级无线专家的刘华东,以及曾任小米软件研发总监的陈凯浩。
src=李未可科技目前以 AR 眼镜等硬件为主要盈利方式,而其打造的虚拟数字人则更多承担其品牌价值观的业务,加强和年轻用户之间的连接,帮助更多的人去想象和接触未来世界。
在茹忆的设想里,李未可科技是行业的引领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在一定的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能力。 五年后,我希望我们的 AR 眼镜至少一千万人喜爱它,而李未可科技,也能走到行业前十的范围中。 他说道。
整体看来,茹忆对于 AR 眼镜产品的理解以及李未可科技的研发团队均成为李未可科技的优势所在。
当时,我看到 AR 眼镜正在向轻薄化转型,认为这是新的机遇。 茹忆回忆道。李未可科技的初创团队规模并不大,其中,CEO 茹忆和品牌负责人李恬是在阿里认识十多年的伙伴。
2008 年的时候,我在负责天猫精灵的发布会时,认识的茹忆,后期,我们在语音交互、多模态交互的过程中,和技术部门配合紧密。我们还曾在大屏音响领域多次讨论,也有更深的了解。 李恬回想道。
当时,他们达成了一个理念共识认为:但凡是有屏幕的语音交互场景,都需要有个虚拟数字人置身其中。这样,可以在功能表现层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交互空间以及情感连接的价值。
走出小米、阿里大厂,茹忆扔掉了大厂员工的身份,开始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 AR 赛道、语音交互赛道的发展。初次创业对他来说,BOB也是颇为新奇的体验。
每天你都要去面对新的判断,对于各项决定做出新的考量,并做出取舍。茹忆觉得,成立了李未可科技之后,自己每天都在 创业 。
茹忆提到,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自己需要在不确定中寻找最优解。而从感性的角度来说,自己也需要遵从内心的出发点坚持自己的选择。
2021 年,多款消费级 AR 眼镜密集发布,不少人称之为 消费级 AR 眼镜元年 。茹忆觉得正可能是基于目前供应链技术的判断。
比如说重量上,今年的 AR 眼镜可能会做到 80~90g 重量,明年甚至能更轻,做到 60~70g 左右。 当眼镜能够达到 10~20g 时,并且还拥有智能功能,那么 AR 眼镜的路线就是可行的。
尽管 AR 眼镜未来可期,但摆在市场面前的是,目前用户对于 AR 眼镜的期待和 AR 眼镜实际提供的功能之间往往有较大的落差。
做产品其实本质上都是在做用户体验。 茹忆总结说: 由于技术进步,我们能够提供的技术体验比原来的技术体验要好,所以造成了产品体验差。
他举了个小米盒子 / 小米电视的例子。在 2013 年前后,小米发现年轻人已经不看电视了,大家更爱一些网络综艺、美剧等。电视空置,用户自己又需要找相关资源,还不能享受大屏观影。小米盒子的出现正是解决了这些用户体验差,也因此在三个月的销售量就突破 10 万。
src=不少人认为 AR 眼镜现在很像乔布斯刚刚发布 iPhone 的时刻,茹忆也是其中一员。乔布斯刚刚发布 iPhone,也没说自己要打造下一代计算平台。茹忆研究了很多人的产品方法,认为乔布斯的方法是最合适的,乔布斯提到自己发了一款 iPod+iCloud+Phone,这三点分别解决了不同核心问题。 我们目前也在试着解决核心需求。
茹忆觉得 AR 眼镜应该是个独立的设备。目前,AR 眼镜的算力既可以放在手机边侧,也可以放在云端。 目前,云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上云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因此我们更倾向把技术放在云端上。
未来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内,手机将和 AR 眼镜共存。 严格来说,没有哪款产品会被取代,只不过是在某些场景下,谁的用户体验更好。 茹忆说道。
目前,市场上面向不同场景的消费级 AR 眼镜也正是厂商们正在押注自己心中最核心的应用场景,试图寻找消费 AR 眼镜市场核心突破点。
李未可科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创立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发布了自己的虚拟数字人和 Meta Lens AR 眼镜,从产品 KPI 上来看,实属优秀。
李未可科技的掌舵人茹忆对于用户理解上颇有自己的看法,也有着曾经在小米、阿里做硬件产品积累下来的多年经验,其研发团队也拥有一定技术积累。
但这款主打户外场景续航在 1-2 小时左右的 Meta Lens AR 眼镜,能否拿下消费者喜爱,我们等待时间的验证。